【羊城晚報】什么病,?讓醫(yī)生在她頭上畫了個大“,?”
? ? ? ?近日,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血管外科聯合多學科專家為一名46歲女性切除顱底處雞蛋大小的副神經節(jié)瘤,,這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瘤,,雖然個頭不大,但位置特殊,,涉及和生命中樞息息相關的多個重要血管,、神經。血管外科,、神經外科,、耳鼻咽喉科等多專科專家聯手為這名女子設立了“問號”形狀切口,,手術歷時近7個小時,,多學科專家“接力”上陣,成功拆“彈”,。
?
? ? ? ?間歇性頭痛一檢查,,意外發(fā)現兩個瘤
? ? ? ?周女士是廣西桂林人,3年前因間歇性頭部右后側疼痛,,于當地醫(yī)院做頭頸部CT檢查發(fā)現“咽旁顱底腫瘤”,,當時未重視。2個月前,,周女士頭痛愈來愈烈,,于是到中山一院就診。這次的檢查發(fā)現,,她竟同時患有兩個腫瘤,。一個是甲狀腺癌,一個是右側咽旁腫瘤,,性質應該是副神經節(jié)瘤,,約有雞蛋大小。
?
? ? ? ??位置特殊,,良性瘤可怕堪比惡性瘤
? ? ? ? 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常光其教授介紹,,副神經節(jié)瘤發(fā)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,屬于罕見病,,好發(fā)于中青年女性,。它其實是一種良性腫瘤,,但由于它長的位置特殊,壓迫了負責給整個頭部供血的大動脈——頸動脈,,而且還具有很強的神經內分泌功能,,導致周女士的高血壓吃什么降壓藥都無法控制,因此良性瘤也很兇險,。
? ? ? ?中山一院血管外科,、神經外科、耳鼻咽喉科,、甲狀腺外科,、口腔科及醫(yī)學影像科舉行了兩次多學科討論,決定為周女士分兩期手術,,第一期先行甲狀腺癌根治術,,第二期再行右側咽旁腫物切除。
?
? ? ? ? 切除甲狀腺癌,,休整后再進行第二次手術
? ? ? ? 7月5日,,中山一院甲狀腺外科李杰教授給周女士做了甲狀腺癌根治術,經1個月的恢復后,,周女士回血管外科準備接受二期手術,。
? ? ? ?周女士第二次入院后,常光其教授再次組織了全院多學科會診,,神經外科,、耳鼻咽喉科、口腔科,、醫(yī)學影像科,、內分泌科及麻醉科的諸多知名專家共同討論。由于腫瘤所處的位置在咽旁,,體積較大,,不僅包繞頸內,、外動靜脈,,而且腫瘤向上生長侵犯了頸靜脈孔,累及顱底,,手術難度極大,,各學科專家討論后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。
? ? ? ?按照內分泌科廖志紅教授的意見,,周女士術前要口服苯芐胺一周控制血壓,,以消除術中血壓劇烈波動的風險。接下來由神經外科齊鐵偉教授進行顱內血管的造影評估,,并栓塞供瘤血管,。
?
? ? ? ?手術歷時近7個小時,,多學科專家“接力”上陣
? ? ? ?8月29日,第二期多學科聯合手術正式開始,。常光其教授和神經外科黃權教授共同設計了頭頸部的C形手術切口,,看上去像躺著的大問號。常光其教授和王冕副教授按照預先設計,,切開頸部皮膚,,仔細游離并控制了頸總動脈和迷走神經,充分暴露頸總動脈分叉和腫瘤,,見腫瘤來源于迷走神經主干,,位于頸內外動脈后上方,壓迫頸內,、外動脈,,并向上及向深面生長,小心分離瘤體周圍血管,,結扎切斷供瘤血管,,自下而上仔細將瘤體與頸動脈分離,并由下至上分離腫物至顱底,。
? ? ? ?接下來口腔科黃代營副教授上臺分離并切斷下頜骨,,充分暴露視野。接著神經外科黃權教授上臺手術,,按照預先設計在右耳前作切口,,與頸部的手術切口連接起來,黃權教授熟練地切開皮膚,,游離顳骨瓣,,環(huán)形切開乳突骨皮質,顯露腫瘤的內上極,。然后耳科江廣理副教授以氣動骨鉆打磨乳突,,在腫瘤側面暴露出面神經,并加以保護,。最后黃權教授和郭少雷副教授在頸靜脈孔附近將腫瘤完整切除,,整個手術歷時近7個小時。
? ? ? ? 周女士在重癥監(jiān)護室度過了兩天后平安回到病房,,經過術后的細心治療和護理,,患者已基本康復,CT復查腫瘤已完全被切除,。
?
文/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
報道鏈接:https://ycpai.ycwb.com/amucsite/template10/#/newsDetail/120643/41076520.html?isShare=true
報道時間:2022-09-29